日前,中国多个省份陆续公布了2019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如北京、广东、湖南和宁夏等,这也就意味着调整养老金的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此外,一个更令人高兴的消息是,多地区调整金额增幅都略高于去年。
此前,人社部和财政部发文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起,为2018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8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左右。这是中国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1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有关专家解释,“5%左右”的调整水平,指的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全部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总体人均水平,并不是退休人员分别以各自人均养老金水平为基数,都按照5%的比例调整。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调整方案显示,养老金人均增加22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较去年略有增加;湖南省公布的方案显示,养老金人均月增加金额为140元左右,比去年的月人均增加134元略有增加;宁夏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提高5.5%,机关事业单位提高4%。
具体到每一位退休人员能拿到多少养老金,一般来说,在职时缴费年限长、缴费工资水平较高的人员,增加的基本养老金绝对额也会相对较高。
那么,调整后的养老金何时能够发放到参保人手中?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发放到位时间可能不尽相同,但对退休人员而言,无论各地在何时开始组织发放,都将从2019年1月1日起补发。
除了养老金,有数据显示,也有不少中国民众选择商业养老方式。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整体社会养老储蓄缺口大,个人养老需求日趋多元,在“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中,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金显示出“爆发式”增长的潜力。
报告显示,中国老年抚养系数将由2000年的9.9(平均9.9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人),下跌至2020年的5.8以及2050年的2.3。
当前,中国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主要依赖第一支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报告称,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存量资产约为4.4万亿元,占比逾七成,但第二支柱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构成,存量约1.6万亿元,占比约三成。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金则刚刚起步,占比微乎其微。
报告认为,近两年职业年金的全面改革落地,在国家为民营经济进一步松绑减负的大环境下,预计未来几年,第二支柱会有稳定的增长但潜力有限,将逐步走向缴纳和支取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