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肖风老师的最新文章《区块链追求的是生态效应》,文章的大意是说工业化时代追求的是规模效应,互联网时代追求的是网络效应,到了区块链时代,追求应该是生态效应。我觉得生态效应这个词挺有意思的,值得深入思考。
一、生态效应
前两天看到了肖风老师的最新文章《区块链追求的是生态效应》,金银行情文章的大意是说工业化时代追求的是规模效应,互联网时代追求的是网络效应,到了区块链时代,追求应该是生态效应。我觉得生态效应这个词挺有意思的,值得深入思考。
用肖风老师的说法:
生态效应是一个分布式经济体,不再是一家公司通吃的商业模式。它像一座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大家不再是以成立一家公司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在工业时代,商业上最大的追求是规模效益,需要大规模生产、需要标准化和低成本。但规模效益是加法效应,1 + 1 = 2,2 + 2 = 4。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公司强调的不再是规模效应,而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一个乘法效应。以通信为例,如果这个通信网络只有两个,人就只能发生一对一的通信关系。但是如果两个网络都有四个人,那就是4×4变成16,而不是4 + 4 = 8。
从分配的角度,区块链的分配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公司制的分配,而是利益相关者分配机制,大家一起贡献价值,你多做贡献就多拿。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态,一个开放的经济,一个完全可扩展的没有边界的商业。
二,赚钱效应
为什么我对这个词这么感兴趣呢?因为我自己之前也正好思考这个问题,当时我发现区块链领域的公司与互联网公司,无论是从底层财富逻辑,还是商业模式还是从流量获取角度都有一些差异,但是在早期的时候,思考还没那么成熟,我记得早期的时候我用的是赚钱效应这个词。
什么叫做赚钱效应呢?就说在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最关键的是要流量,有流量就有盈利模式,不管你是通过广告费还是会员费还是什么其它方式。对于那些小平台,即使商业模式很好,但是没有流量的话,也很难崛起,最后很可能就是为大公司打工。
但是到了区块链时代之后,流量这个逻辑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一些大项目,明星项目还是天然的能够获取大量的流量,但是同时小公司好像也有了一些机会。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区块链项目都会发行通证,对于那些发行了通证而且通证上了交易所的项目而言,只要通证的价格足够高,涨幅足够大,不管你的公司名气大小,你天然的就能够获得很多的流量、价格上的一点点波动就能极大的诱发人们的肾上腺素,人们的眼球很容易聚集在跳动的数字上。这个时候如果公司的业务本身确实是做的好,是大家的刚需,那么很多小公司很容易脱颖而出,就是因为这背后有一个比流量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赚钱效应。
但是这种赚钱效应是建立在发行通证并且上市交易的基础上的,后来发币融资这件事被禁止之后,这个说法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后来经过进一步深入的思考,我的想法也从简单的赚钱效应转成了更深层的生态效应,没错,跟肖风老师用的词一模一样,所以当肖风老师提到这个词的时候,与我的思想有些暗合,我个人还是挺高兴的。
三、生态效应的数学表达形式——n的m次方
肖风老师说规模效应是1 + 1 = 2,2 + 2 = 4,网络效应是2 * 2 = 4,3 * 3 = 9,4 * 4 = 16,这种说法已经很形象了,我继续沿用这种说法,我认为生态效应在数学上的表示就是n的m次方,比如3的2次方= 9,3的3次方等于27日3的4次方等于81年
其中n表示项目本身的连接,就像互联网的规模效应表达式中n的平方那样,这2个n是相同的意思,都是项目本身的内部连接。当只有1个用户的时候,n等于1项目的影响力是1;当有2个用户的时候,n等于2,影响力变成4,当有3个用户的时候,n等于3,影响力变成9。
两者的差别在于m上,在互联网的规模效应中,m固定等于2,也就是2次方,但是在区块链的生态效应中m可以等于大于2的数字,比如3,5,甚至更大的数字。
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上的不同,但是从数学上大家都知道这背后有多大的区别。比如说10的平方等于100年,但是10的3次方等,于1000年背后差着一个数量级,如果m的数字更大,那么差别就更大,这就是生态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差别。
具体来说,在区块链项目内部,这个n的意思是指项目本身的活跃用户有多少,活跃地址有多少,真实市场需求有多少,链上交易转帐量有多少,这些都是跟项目本身的发展相关的,这一点与互联网一样。
但是这个m是什么意思呢?米表示你的外在链接的生态有多少。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可以这么解释,比如说某个区块链项目,它采用DPOS共识机制,拥有21个主力节点,每当一个外部机构成为项目节点的时候,它本身也会带来很多的流量,资金,知名度,还有这个外部机构本身的网络效应。
就比如说现在很多交易所会参与到项目当中去,有些可能只是单纯的抵押做节点,有些则可能会更加深度的参与。当交易所深度参与的时候,比如说交易所和项目本身联合举办一些活动,或者在底层业务上有一些合作,或者在某方面的数据上打通等等。交易所本身就是一个高频,刚需,大市场的生意,本身的流量就非常丰厚,当这样的生态方接入到原来的项目方当中的时候,这个时候对项目的增长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很可能项目的发展就不再是原来内在的连接即n的平方,而是以更加高的指数形式增长。这还只说了一个节点,如果多个节点同时贡献力量,有些节点是做钱包的,有些节点是传统的互联网媒体,有些是其它类型的外部机构,
99金银它们同时导入流量,同时有深度的业务合作,当这些利益共同体形成生态的时候,对项目方本身和生态当中的做其它参与方都是极大的促进。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考虑,现实生活中双方的融合程度,生态的紧密程度,生态的内耗之类的东西都会对生态效应形成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生态效应是否有上限,是否有突破某个阈值才发挥作用都是需要考察的事。而且用n的m次方,在数字上是肯定有夸大,这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方法,大家得到到意思即可,正如网络效应也并不是完全的n的平方一样。
四、生态效应的时间维度
从这个公式出发,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论,比如说我们从时间和发展速度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知道传统的工商企业要想成为像可口可乐这样规模的公司,至少需要10年的发展和积累,你需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推广,一个省一个省的覆盖;但是到互联网企业的时候,互联网的窗口期估计也就3年左右,长一点的5年,一般3 ~ 5年时间,一家估值10个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就诞生了。
这种时间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别也正是来源于背后的关系,一个是基于规模效应,需要一个一个累加,一个是基于网络效应,有平方的效果在这里,速度就会快一点。
那么到区块链时代,当发展速度是n的m次方的时候,这个时间可能会进一步缩短,这个时间窗口可能会被压缩到3年以内,比如1 - 3年。以以太坊为例,以太坊发展到今天时间也才2 - 3年,但是如今的市值已经突破亿1000人民币,比特币虽然已经发展了10年,但是它在这10年间成长了几千万倍,如果以3年为界限来考察,那也是几百倍几千倍的成长速度,所以,可以这么推测,在这种幂律定律的叠加下,如果未来区块链行业真正出来爆款项目,它很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爆发,有可能成长的时间会在一到三年以内,再短的话,我担心有些项目可能本身就无法开发完成了吧。一旦他们找准业务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同时搭建好相关的生态,很多传统的已经成型的项目方会依附过去,大家流量互通,那一家百亿市值公司可能短期内就出现了。
五、生态效应的市值维度
除了时间维度,市值维度也是很有意思的点。
我们知道传统的制造业公司市值有个百亿就是非常夸张的事了,而且这还是建立在海量利润的前提下。当你有海量利润的时候,然后通过一个市盈率的乘数,比如说10倍、20倍或者高一点40倍就已经是比较夸张了,如果要有百亿的市值,可能就需要5个亿的利润,而这5个亿的利润要1毛1毛钱钱的挣,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当年的工业企业市值规模超过100个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当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时候,我发现有大量的这种成立没几年的公司已经变成10个亿的独脚兽,再过几年又变成了百亿,再过几年它就成了千亿市值的公司,而且这个时候它还没有利润。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互联网是直接面向全球用户的,它与工业时代的用户基数不一样,成长速度不一样,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可能十年不盈利,但是一旦开始盈利,就是几年之内从0到1个亿,从1个亿到100年亿这个过程,所以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增长很快,而且市值突破100个亿的互联网公司数量很多。
那么,对于一家区块链公司而言,它背后有着比n的平方更夸张的生态效应,那么我想无论是它对利益相关者的连接程度,还是它能够覆盖的人群规模,还是它能够产生的利润(当然区块链行业没有利润这个概念,利润全反应在币价上)都会比互联网更夸张,所以我认为未来区块链行业的巨头公司的市值很可能会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再上升一个数量级、万亿美元市值公司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